Back to Posts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与故事

Posted in Reading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参考资料:

  •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

  • 房龙《人类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

  • B站Up主 青蛙刀圣

声明:

  • 本文略过了很多细节,并且笔者对这段历史了解时间比较短,细节没有考究,可能会有错误,大家指正;

  • 随着历史的考证和发展,很多信息已经发生变化,所以这个版本的信息不一定与最新的信息相匹配;

  • 距离现在越久的历史,可信度会越低,以至于到类神话故事时没有各方历史文物佐证,大家信者有,不信者当故事听;

  • 包容各方对宗教的理解,理性讨论,拒绝战争,拥抱和平🕊️。

概览

我们知道世界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而按信仰人数排序又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由此可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播之广、影响之众。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差甚大,你很难想象在带着十字架的教皇与带着头巾在麦加朝圣的穆斯林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事实总带有些戏剧性,戏剧总有现实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起源于犹太教,这三教他们信着同一个神、他们都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的圣地、他们造就了世界上最难调解的冲突——巴以冲突。

本文从犹太教开始,分别介绍了三教的起源和发展中的一些故事。在开始之前,我们顺着以下这张缩减版的时间轴和中东地区的地图,串一下整体的脉络,使得大家对于整体的脉络有个映像后,再深入到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和故事。

图片

图片

犹太教

上帝创世纪

图片

上帝用了5天的时间创立了天地万物、花鸟虫鱼,第六天用泥土照自己的样子捏了个人叫亚当(是不是跟女娲造人很像)。

上帝让亚当给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起名字,另外他看亚当一个人很孤单,于是趁他睡觉的时候,用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个女人陪他,这个女人就是夏娃。

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故事:

上帝对他俩说在你们生活的这个伊甸园里边,所有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独那棵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不出意外,他们吃了,中间也是受到了一条毒蛇的引诱。

上帝回来的时候,看到他们俩害羞躲在树后,就知道他们俩偷吃了禁果,他老人家很生气,就把亚当和夏娃驱逐出了伊甸园。那条毒蛇,上帝也对他下了诅咒,让他一辈子只能趴在地上用肚子走(所以在这个故事中蛇最早是有脚的),让人类永远与它为敌,看见蛇就会砸烂蛇的头。

亚当和夏娃来到人间后,开始繁衍生息,形成了我们人类,所以亚当与夏娃是人类的祖先。

过了很多很多年后,上帝发现人类变得品德败坏,到处都充斥着贪婪和邪恶,于是他决定重启一下。怎么做呢?他找到了一个叫诺亚的人,诺亚和他的族人都是品格高尚的人,上帝告诉诺亚自己要发一次超级大的洪水,淹死所有人,让他赶紧去建造一艘大船,带着他的妻儿老小、族人、还有一些野兽鸟类上到船上去躲避大洪水,等到洪水消散后再回到大陆上修养生息。

关于这个大洪水,中国山海经、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都对大洪水有过描写,那这个事情是不是真发生过呢?

说回大洪水,它淹没了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除了诺亚等人,所有的人类都淹死了。过了一阵子之后,洪水渐渐消退了,诺亚想看看外面是不是有大陆出现了,于是放出了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隔了很多天都没有回来,于是又放出了一只白鸽,这时候外面到处还是只有水,白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就又飞回了方舟。又过了很多天后,诺亚第二次放出白鸽,结果很快白鸽就飞回来了,嘴里还衔着新鲜的橄榄枝,于是诺亚就知道可以返回陆地了。后来毕加索画了一幅画,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命名为”和平鸽”,于是白鸽橄榄枝就成了和平的象征。

大洪水之后,诺亚等人回到陆地上繁衍生息,他有三个儿子,闪,含,雅弗:

闪是闪米特人,是希伯来人、亚述人、阿拉伯人的祖先;

含是埃及人以及非洲人的祖先;

雅弗是波斯人、希腊人包括今天印度人的祖先。

亚伯拉罕与神订立契约

图片

我们单说闪米特人这一支,大约公元前13世纪,在两河流域的一个叫乌尔的地方生活着一群牧羊人,为首的老头,名叫亚伯(兰)。

图片

有一天,他在放羊的时候,听到有人在耳边说:你是我选中的人,我会赐福于你和你的族人,并且应许你一个神圣的地方,叫做迦南之地。当然亚伯只是听到声音,没有看到说话的人,我们现在知道说话的就是神。神还说凡是祝福你的,我必将赐福于你,凡是加害你的,我也将诅咒他,只要你和你的族人追随我。

亚伯想还有这种好事,肯定追随。于是神给他一个新的名字,叫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表明他的子孙将遍布大陆,建立很多国家。

神让他离开乌尔到应许你的的迦南之地。迦南之地就是巴勒斯坦地区,如今以色列以及周边部分领土,也就是现在耶路撒冷所在的地方。亚伯拉罕带着他的族人离开了乌尔走到哈兰再往西走,当地人管他们叫希伯来人,意思是从河的另一面过来的人。

这一路上并不是很顺利,在去的路上碰到的了饥荒,于是先去了埃及这个地方。

话说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长得非常漂亮,就被埃及的法老看中娶了过来。亚伯拉罕心有不甘,他找上帝祈祷:您不是让我儿孙满堂吗,现在妻子都没有了,还怎么儿孙满堂呢?这时候上帝出手相救了,通过托梦、让法老的全家生病这些手段让法老把撒拉归还给亚伯拉罕,最终把亚伯拉罕、撒拉连同撒拉的婢女夏甲一起赶出了埃及。

此时亚伯拉罕已经75岁了,但上帝说不用担心,只要虔诚,必将得到自己的儿子。上帝还让他在族人身上做标记,即刚出生的男性要在第八天的时候进行割礼。后来犹太教将这个传统保存下来,形成今天的割礼之约。

又过了十来年,撒拉都过了生育的年龄了,还是没有孩子,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撒拉说你有一个儿子,会不会这个儿子不是我的呢?于是她就让亚伯拉罕取了自己的婢女夏甲。

果然很快就和夏甲生了一个儿子,于是他们就将这个孩子起名叫以实玛利,意思是神听到了。

但没过多久,撒拉也怀孕了,而且也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时撒拉都已经89岁了。上帝为了惩罚他们妄自揣测他的意思,就让夏甲和撒拉产生矛盾,将夏甲驱逐出去,并且让以实玛利不能行割礼。

说回亚伯拉罕的妻子所生的儿子,叫作以撒,意思是喜悦。上帝为了测试亚伯拉罕的忠诚,托梦说要让他以他的儿子做为祭品献祭。亚伯拉罕没有办法只能照做,就在他要割断儿子喉咙的时候,天使出现并阻止了他,告诉他这只是上帝给他的磨练。亚伯拉罕松了口气,正好这时有一中山羊路过,于是就用这只山羊献祭了(山羊:一头问号)。

以撒和妻子利百加生了两个孩子,以扫和雅各。两人性格迥异,老大以扫非常勇猛,擅长打猎;弟弟沉稳内敛,富有心计。雅各觉得他比哥要强,更适合领导族群,于是趁人之危,以欺骗手段获取族人的继承权。

话说有一次,雅各在路上碰到一个人拦住他的路,非要跟他比比摔跤。雅各虽然莫名其妙,但还是跟他比试了一番,结果多个回合下来竟然不分胜负,这时对方使用了一招阴招,捏了一把雅各的大腿上的筋,雅各一下子就瘸了。

雅各就问对方,你是谁。对方说自己是神派来的天使,测试雅各的实力的。这样,你以后就不要叫雅各了,叫以色列吧。以色列翻译过来就是与神角力之人。以色列这个名字就是这么由来的,这个故事也形成了犹太教后来的一个习俗就是不吃牛羊大腿上的筋。

摩西出埃及记

以色列有12子,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以萨迦、西布伦、约瑟、便雅悯;其中十一子约瑟尤其得到父亲的喜爱。他的哥哥们就心生妒忌,秘密将他卖给了埃及的商人,谎称被野兽咬死了。不想约瑟在埃及发展很好,由于解梦的能力,受到法老的喜欢,位至宰相。

话说某年,迦南这个地方发生了大饥荒,以色列人到埃及避难,约瑟看到了父老乡亲们,不但没有记旧恨,还让埃及法老给划了块地让同胞们繁衍。就这样,时间过了400多年。但以色列人繁衍又快,又会做生意,埃及人就担心他们抢占了资源,于是就把他们打为奴隶。就这样又过了几百年,这期间的法老对以色列人越来越不待见,后来一个法老下了一道非常残忍的命令,不允许他们再生孩子,已经生的,就要扔到河里淹死掉,这是一道灭绝性的命令,无奈以色列人也只能执行。 某天呢,法老的女儿在河里发现了一个装有小孩的小竹篮,小孩特别好看,公主就特别喜欢,就偷偷养了起来,这个人就是摩西。

大概在公元前1250年某天,摩西受到神的启示,让他带着族人回到迦南。埃及法老不肯,但神降十灾到埃及,最残酷的是第十灾长子之灾,当天午夜时分上帝将会降临埃及并杀死每一个埃及人家里的长子,无论是皇宫的皇子还是普通百姓的儿子,一个也不会放过,上帝让整个埃及陷入鬼哭狼嚎的巨大悲痛中。而以色列人已经照吩咐做好了准备:摩西让他们杀死自己家里最肥的羊,把羊血涂抹在自己家的门框上,用这只羊做晚餐,夜幕降临之后大家都围坐一桌,吃羊肉,谁都不能跑出门去。这一天也被犹太人流传为逾越节。

法老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和害怕,于是答应让他们走,但他们一走就后悔了,派人追杀,一直追到了红海边上,正当走头无路之时,摩西向上帝祈祷,神让他举起双手,此时呼啦啦海水分开到两边,露出海床,这才让摩西等以色列人通过,通过之后海水又复合了,因此躲过埃及人的追杀。

随后,摩西一行人来到了西奈山,神与摩西谈话,颁布十诫,刻在石板上,称之为摩西十诫。这十诫主要是告诉犹太人应该怎么生活,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之类的。比如不允许信仰其它神、不允许说出上帝的名字、也不允许以上帝的名字来起誓,不许杀人、奸淫、盗窃,跟上帝一样一天工作六天,第七天用来向上帝祷告,这天被称为安息日。摩西十诫的石板被放在约柜中,是犹太教中最神圣的东西。

摩西拿着石板,正打算下山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所信的这位尊敬的神,您的名字叫什么呢?神就很生气,说了一句话:我就是我。在希伯来语中发音是YHWH,中文音为雅威、耶和华,摩西以为神说的就是神自己的名字,于是耶和华这个神的名字就被流传下来。

摩西其实最终并没有带着以色列人回到迦南,而是后来的约书亚才把大家带回到了迦南。

以色列三王时代

图片

公元前1200年左右,以色列人就在迦南地区生活下来,其中的部落是以当年以色列的12子划分的。不久后,从爱琴海上来了一伙腓力斯丁人,从地中海入侵了以色列。在公元前1050年时,双方交战,以色列惨败,约柜被抢走。这时候他们意识到需要一个国王来建立国家,领导军队抗击外来侵略。属于十二子便雅悯/本杰明/本雅明部落的扫罗进入了历史舞台,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成为初代君王。

扫罗的优点是努力并且能力强,缺点是心胸狭隘。所以上帝放弃了他,选择了大卫(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就是大卫)。

大卫是犹大部落的一名牧羊人,由于战胜了腓力斯丁巨人歌利亚(不是邓紫棋),受到扫罗王赏识。随着大卫在以色人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就受到了扫罗的妒忌。后来为躲避扫罗追杀四处漂泊流浪跑到了被他打败的腓力斯丁人那去。

扫罗王死后,大卫就回到了迦南成为了以色列国王。这中间扫罗的儿子跑到北方建立了另外一个国家,以色列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内战开始。经过大概7年战争,大卫消灭了扫罗儿子,统一了整个北方,重新建立以色列国,并把首都改名为耶路撒冷,意思为和平之城,这是耶路撒冷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大卫是个生性轻浮的人,就是好色的人,与自己手下将领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通奸使其怀孕,并使用阴谋害死了乌利亚,将拔示巴取进宫中,并生了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所罗门。

后来随着大卫最喜爱的儿子押沙龙造反被杀,大卫也开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的儿子开始争夺王位。拔示巴和所罗门争取到了大祭司的支持,一起游说大卫王,最终说服将王位交给所罗门。

所罗门上位后第一件事件就是杀死与他竞争的兄弟,消除王位的威胁。并且推行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提升国力,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所罗门时代应该是以色列的顶峰时期。所罗门几乎没有什么缺点,民间也流传他充满智慧的故事,比如智断亲子案。

所罗门时代还做了一件对耶路撒冷影响非常大的事情,就是扩建了耶路撒冷的城墙,并在锡安山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圣殿,被称为第一圣殿。这座山也叫圣殿山,其实就是当时亚伯拉罕献祭儿子的地方。

扫罗、大卫、所罗门是以色列著名的三个国王,这个时期也称之为三王时代。

以色列王国的分裂

图片

所罗门死后,国家再次分裂。北方十部落组成了以色列王国,都城在撒玛利亚,南方以犹大部落为首,组成犹大王国。这也使得以色列人的力量被削弱了许多。

公元前722年,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开始崛起。亚述人也是闪米特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铁器的使用,所以当他们对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动手的时候,很快就攻破了其首都撒玛利亚,俘虏了大量的以色人当奴隶,北国被灭,十部落的人就流散消失在历史中了。南部的犹大国通过花大量的钱,保全了下来,做为亚述帝国的附庸。

至此十二部落,最终剩下的主要就是犹大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变成了现在汉语里的犹太人。这批人的信仰,他们与神的契约,就称之为犹太教。

巴比伦之囚

亚述之后是新巴比伦,在尼布甲尼撒的领导下,慢慢强大起来。尼布甲尼撒是个建筑天才,先后建成了奢华的巴比伦城、巴别塔、空中花园,后者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他不仅是个建筑天才,而且还很会打仗,他在公元前597和586年来了犹太王国两次,攻占了耶路撒冷,使其成了新巴比伦的附庸国。

事情是这样的,在新巴比伦崛起后,犹太国就投靠了巴比伦;一段时间后新巴比伦和当时的强国埃及之间发生了战争,而且还处于劣势。这时候犹太人作死开始起义,投靠埃及。这肯定惹怒了尼布甲尼撒,做为附庸国不出手相救就算了,还落井下石。随后埃及人在攻打巴比伦城时失利,撤兵了。巴比伦人休养了三年,但没忘记犹太国的背叛,公元前597年出兵,很快就打下了耶路撒冷,然后他将当时的国王约亚敬、贵族、祭司、富商等全部抓起来,押回巴比伦当奴隶,做为背叛的惩罚,并扶持西底家做为傀儡政权。

没想到西底家与约亚敬一样,又背叛尼布甲尼撒投靠埃及,结果也好不到哪去。前586年尼布甲尼撒派兵围住了耶路撒冷,18个月后城里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实在撑不住了出城突围,结果被抓住了,尼布甲尼撒当着西底家的面杀死了他的三个儿子,还挖了他的眼睛,这次不仅也带回了很多犹太人当奴隶,还在城里杀了非常多的犹太人,并且摧毁了整个耶路撒冷城,包括所罗门花费巨资建立的圣殿,约柜也在这个时候消失了。

波斯、马其顿、罗马

波斯

随后居鲁士创建波斯帝国,最大疆域东至埃及西至印度北部,当然也包括迦南地区。在波斯人统治的200年里,耶路撒冷几乎是比较和平的,波斯国王对犹太教采取的是宽容的政策,此时犹太人在原来被破坏的圣殿遗址上建立了第二圣殿。 波斯帝国出了几位著名的大帝,居鲁士、大流士、薛西斯;他们征服了很多地方,但有一个地方一直没有打下来,这就是希腊,三次波希战争全部失败(著名的故事和典故有第二次马拉松战役延续下来的马拉松长途中,温泉关战役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等);但是希腊虽然打赢了,但他们很快就陷入了内乱,雅典和斯巴达两个主要的城邦互相打了起来,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也使得希腊文明走向下坡路。

马其顿

然后就是战神亚历山大出场了。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出生在希腊的马其顿城邦,14岁随父上马征战,20岁继承 王位,随后就像开了挂一样,横扫了欧亚大陆,大家可以看一下马其顿的版图。

图片

亚历山大说世界就是我的故乡。但马其顿帝国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这位战神只活了33岁,死在了尼布甲尼撒当年的行宫里面。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

虽然马其顿帝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他把希腊语带到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印度都在学习希腊文,这给后面耶稣的传教奠定了基础,使得希腊语翻译 的圣经能广为流传。

亚历山大死之前没有交待谁来继承他的王位,只说了一句:帝国就留给最强的人吧。这句话可不得了,最强的人,那谁不是最强的人呢,于是他的手下就开始了互相争斗。最终马其顿帝国四分五裂。

首先是托勒密占领了埃及,自封为法老,在埃及建立了长达270年的托勒密王朝。另外是安条克三世,其帝国为赛琉古王朝。

马卡比王朝

说回托勒密王朝,他对犹太人不像波斯和亚其顿那样宽容,任由其自治发展,而是很快占领了耶路撒冷,洗劫了犹太人的财富,并将他们赶到埃及,直到托勒密二世才慢慢恢复了对犹太人和其宗教的好感,帮忙翻译了《塔纳赫》这本经典。《塔纳赫》是犹太教的经典,又称希伯来圣经,其主要有《妥拉》、《先知书》、《文集/圣录》组成,记录了神的教诲,先知事迹等等,与圣经中的旧约相对应。

说回安条克三世这边,他一直想恢复亚历山大的荣光,但一直没有打下埃及,于是转而攻打耶路撒冷,很快就打跑了托勒密的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

此时在意大利半岛上,罗马正在崛起。

安条克为了筹措与罗马人的战争,又打上了有钱的犹太人的主意,犹太人为什么有钱呢?犹太人擅长经商,又非常虔诚,会将一部分财富贡献给耶路撒冷。安条克四世不仅洗劫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山,还公开侮辱犹太人的信仰,他们在城内杀猪吃猪肉,烧毁摩西五经,还将圣殿改成宙斯的神殿。

此时一位犹太的老祭司与其儿子马卡比举起了反抗赛琉古王朝的大旗。马卡比是个非常厉害的首领,他带领着犹太人把安条克的军队赶出了耶路撒冷,并且摧毁了希腊神庙,并且与希腊人进行了长达20年的战争,打得有来有回。想想当时的犹太国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与赛琉古王朝、托勒密、希腊等大国比起来非常悬殊,能坚持打这么长时间,并互有胜负,确实是一个奇迹。尽管如此,长期作战肯定也不是办法,所以他们投靠了罗马,罗马也很快承认了马卡比为犹太人的国王,获得自治权。此时的犹太人王朝称之为马卡比王朝。这是继大卫王朝后的第二个独立王朝,也称铁锤马卡比。以色列现有有一支足球俱乐部就叫马卡比。

希律王朝

罗马时期,庞培与克拉苏都为了筹措战争经费洗劫了耶路撒冷,并残忍地杀害了大量的犹太人民。约公元前60年左右,庞培攻入耶路撒冷并占领,此时犹太国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罗马历史中关于庞培、克拉苏、还有凯撒、安东尼、屋大伟等有众多的故事,包括与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的故事,由于与宗教历史关系不大,就略过了。

当时罗马在耶路撒冷的代理人是希律王,这个西律王并不是犹太人,而是以东人。他通过迎娶马卡比公主米利暗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西律王一方面在长达37年的统治中,扩建耶路撒冷,重建了第二圣殿,甚至比之前的更辉煌,修建了许城堡;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非常残暴多疑的人,比如他怀疑两个儿子要篡位就把他们都杀掉了,包括他也杀死了他的妻子米利暗。

犹太人的千年大流散

提图斯屠城

罗马在尼禄皇帝时期对包括耶路撒冷在内各个地区制定了非常沉重的苛捐杂税,这激起了当地犹太人的反抗,西律王的后人镇压不住,罗马派来了老将苇斯巴芗围困夜路撒冷。正当此时,尼禄自杀,为公元68年,苇斯巴芗回到罗马争夺王位,留下自己的儿子提图斯继续围攻夜路撒冷。耶路撒冷内部的起义军也不团结,内部互相厮杀削弱了整体的防御力。但耶路撒冷的围墙还是非常坚固,提图斯使用罗马最先近的攻城技术,用了整整15天时间也只打开了第一道围墙,于是改成围困。整整六个月后,耶路撒冷被攻破,提图斯进城后,下令屠城。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杀,第二圣殿也被摧毁,全城被洗劫一空。这一年是公元70年。

近千名犹太将士及家人在耶路撒冷失陷后,退守至死海西岸的马萨达要塞,在那里坚守了三年,最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集体自杀,全军壮烈牺牲,马萨达精神也成为犹太历史上大书特书的事件。

第二圣殿被毁后,大批犹太人开始向外流散,但耶路撒冷南部仍然有不少犹太人居住。

哈德良

更糟糕的事情发生在公元129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耶路撒冷,打算在这里建造一座罗马神殿,并禁止犹太人在新城居住,消息传开,引发了犹太人极大的愤怒,在大卫王后裔“科赫巴“的领导下发起第二次大起义,因势单力孤,起义最终最镇压。

为了彻底毁灭犹太人的希望,哈德良皇帝下令摧毁所有建筑,把耶路撒冷夷为平地,并在圣殿山的废墟上撒满盐,当年辉煌的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就是一堵西外墙,犹太人称为“西墙”,也叫哭墙,犹太人也被宣布禁止在圣城居住,圣城这块的土地也被哈德良改名为巴勒斯坦(Pelāshet/ Palestine),犹太历史进入了长达1800年的“千年大流散时期”。

犹太复国主义

欧洲的排犹情绪由来已久(具体的原因,后面讲到基督教的时候再分析),犹太人被歧视、被当替罪羊、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例如十字军东征本来是去打伊斯兰国家的,但沿路的犹太人也常被屠杀;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也被栽在犹太人的头上。

到了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俄国、法国、德国又频繁出现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人被迫害的事情屡屡发生。此时锡安主义开始出现,也称犹太复国主义。

锡安(Zion)是耶路撒冷的一坐山(也是黑客帝国地下组织所在地方),他还是大卫占领耶路撒冷时的一个堡垒据点。锡安主义讲的是全世界的犹太人,受够了屈辱,我们应该回到当时神应许我们的地方,建立我们自己的国度。

但锡安主义的实行并非简单,各地的犹太人已经有自己世俗的身份了,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下。即使这样,在屡屡发生的反犹暴动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锡安主义的推动,开始了犹太移民浪潮。到1914年约7万人涌入了巴勒斯坦地区。

但是迦南地区,现在已经有阿拉伯人居住了,他们信仰的是伊斯兰教,随着犹太人越来越多,当地人怀疑:现在少数民族犹太人怎么突然多了起来,是不是来抢我们的地盘?于是两个群体之间就发生多次的暴力冲突。

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公开发表了寄给犹太复国代表的一份信,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称之为【贝尔福宣言】,是犹太建国的里程碑。

随后又发生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移民,随着移民的增加,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不断升级,英国也尽力从中调节。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党惨绝人寰的犹太种族灭绝行动,导致了几百万的犹太人被杀死, 于是二战结束后最大一波的移民浪潮开始了。

二战后,世界掀起了一场国家独立浪潮,黎巴嫩、约旦、叙利亚等一大批中东国家也不断独立,只有巴勒斯坦地区主权问题迟迟无法解决。

此时管理此地的英国政府也无力解决,于是把这个难题交给了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181号决议,提出了巴勒斯坦托管地分割方案(其实是美苏大国主导控制的),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区划分成两个国家,一个是以犹太人为主的犹太国家,另外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阿拉伯国家,中心的耶路撒冷属于国际共管区域。

决议投票结果为33票赞成,包括美、苏、法;13票反对,包括所有的中东国家以及埃及、希腊、土耳其、古巴;10票弃权,包括中国、英国等。从中东全部反对阿拉伯世界对这个决议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这个决议偏向了以色列,犹太人仅占33%,却分走了57%的土地,而且巴勒斯坦的领土首尾被分成3块,再者阿拉伯人在此生活了将近1300年,怎么犹太人才几年时间就来瓜分我们的土地。所以这个决议并没有被执行,两边的冲突依然不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人结束托管之日,离开耶路撒冷之时,犹太人宣布以色列正式建国。国旗取自象征大卫王的六芒星。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48年5月15日~49年3月)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巴勒斯坦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全部对以宣战(其实非正式的战争从1947年11月起就开始了)。

打了几天,由于装备相差太大,以色列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还是打不过,于是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和全球犹太人的帮助。1948年5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停战协议,为期28天(到1948.7.8),以研究新的领土划分方案。停战期间是禁止给双方运送武器的,但以色列方面设法从各个方面获取违法武器(主要是捷克斯洛伐克),反观阿拉伯不仅没有进行再战的准备,内部还产生了矛盾。。

28天后,新的划分方案出来,双方都拒绝这一协议,导致再次交火。7月9号,准备充分的以色列很快在内部出现分裂矛盾而且行动步调不一致的阿拉伯军队前取得优势,通过十日战争(7.9~7.18)占领了阿拉伯1000平方公里土地,反转了战略地位。此后的战争中以色列大力推行移民计划,不断扩充军队和武器装备。到10月初,以军总数为9万多人,有100多架飞机和16艘舰船。相反,阿拉伯国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间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战局每况愈下,到了不可扭转的地步。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罗德岛签订停战协定。外约旦于3月2日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战后,巴勒斯坦的领土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181号决议所划分的还少了许多。如下图,其中靠近埃及的这块橙色称为加沙地带,靠近约旦这块由于位于约旦河西岸,所以被称为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也被分为东西耶路撒冷,东耶路撒冷归了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 ~ 1956年11月7日)

1952年,埃及发生政变,纳赛尔上台,他不再与西方交好,决定收回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进行国有化。1956年埃及政府于是关闭了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于是英法、以色列三国制定了秘密计划: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动袭击,然后英法两国介入,要求双方军队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停火,之后再由两国军队进驻苏伊士运河区,从而达到接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不宣而战,几个小时后英法调停,以色列虽然同意集火但却持续占领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埃及则拒绝停火,从而为英法两国入侵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并推翻纳塞尔政权提供了借口。

国际社会多方谴责,美苏同时向英法施压。迫于巨大的国际压力,英法以三国同意服软撤兵。

第二次中东战争促使了英法两国在全球的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美苏成为主宰中东乃至世界的力量。以色列一定程度也上也达到了自己的军事目的,证实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 ~ 1967年6月10日)

1967年,此时美苏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对抗,在中东地区,美国支持以色列,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

有了阿拉伯国家撑腰,埃及做为阿拉伯国家之首,决定联合约旦和叙利亚彻底摧毁以色列,一劳永逸地解决中东问题。

阿拉伯国家在宣战之后,聚集大量的军力投入备战,而以色列与之对比,相差甚多,再次被笼罩在亡国的阴影之下。面对这样的局面,以色列指挥部做了惊人的决定:先发制人。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他们几乎倾巢出动,甚至连教练机都投入了战斗。当天8点45分,当他们出现在埃及上空时,埃及士兵还在吃早饭。大规模的空袭开始了,埃及的战机完全来不及起飞,战场一边倒地屠杀,以军快速摧毁了埃及的大量战机、雷达站和空军基地,仅仅一个上午,埃及空军就全军覆没。

接下来的两天内,以同样的方式摧毁了约旦和叙利亚,至此,以色列取得了完全的制空权。阿拉伯联军的士气上也深受打击。最后的胜负不言而喻。

这场战争只打了短短的六天(六日战争),却完全改变了中东局面,阿拉伯国家原有的军力优势不复存在,再也没有办法将以色列逼入绝境。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改善了以色列的战略劣势。战争中有100万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

在夺取西奈半岛和格兰高地之后,以色列花费巨资建立庞大的防御工事和堡垒系统。其中在西奈半岛上建立巴列夫防线。

埃及为夺回六日战争失去的西奈半岛,于1973年10月6日发动突袭。这天是犹太人的赎罪日,处于全国放假状态。突袭取得了成效,埃及军队很快渡过了苏伊士运河,击破了几乎所有的巴列夫防线上的堡垒,深入西奈半岛100多公里。

埃及在西奈半岛上取得了巨大胜利后,战术上就发生的极其重大的错误:他们没有乘胜追击,给了以色列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以色列接受了大量的美国军援,并集中兵力遏制住叙利亚的进攻,同时使用美国提供的卫星应用于战争,他们观察到了埃及的第二和第三集团军之间存在一个缺口,很快,以色列军队利用这个缝隙打入了苏伊士运河,导致了埃及的主力军团第三军团被围,以色列军队一路反推,一直打到距离首都开罗仅100公里的地方。最终在美苏、联合国等多方势力的斡旋下,双方停止战争。

第四次战争 标志着阿拉伯国家在与以色列对抗中全面落入下风,灭亡以色列成为了一场空谈。埃及也认清了现实,于1977年11月访问以色列,成为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随后美国总统卡特邀请双方签定了戴维营协议,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以交换与埃及的正常关系和长久和平。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6日 ~ 1982年9月29日)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爆发于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期间出现了由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长枪党基督教民兵组织对巴勒斯坦难民的贝鲁特大屠杀。

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企图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政权,赶走叙利亚在黎驻军。

奥斯陆协议与和平进程

在美国的撮合下达成了奥斯陆协议,进入和平进程,但现实并不如意,和平进程变成冲突一直持续至今。

1995年11月4日,奥斯陆和平协议不久,在特拉维夫的以色列国王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之后,一名极右翼激进犹太主义分子伊盖尔·阿米尔用一把装有自制达姆弹的九毫米口径左轮手枪袭击了他,他对着拉宾的胸口开了两枪,再向他的背部上补了两枪,后拉宾在特拉维夫伊契洛夫医院的手术台上不治身亡,享年73岁。拉宾去世后,奥斯陆和平协议名存实亡,以巴和平无以为继。

补充

关于中东巴以冲突,甚至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在伊斯兰教部分还会有所补充。现在先让我们转变视角,看一下基督教的发展,将时间拨回到公元元年。

基督教

分歧

我们先从犹太教的一个指示说起。就是在犹太教中将产生一位王,他将带领犹太人建立一个美好的国度,那里没有谎言、没有战争、人人丰衣足食,被称之为救世主,膏立者,弥赛亚。

那这个救世主是谁呢?这里就有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这个人直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另外一部分人认为耶稣就是那位救世主;前者是犹太教,后者就是基督教。

耶稣的诞生

公元元年是以耶稣的诞生做为起点。

在伯利恒,有一个犹太人叫玛丽亚(后称圣母玛利亚),她没和丈夫巫山云雨就怀孕了,天使显灵告诉她已经蒙受了上帝的恩惠,你生下来的这个孩子要叫耶稣,他将成为大卫王一样的犹太国王。

一段时间后,罗马皇帝突然要进行人口普查,将要临产的玛利亚就跟丈夫约瑟去伯利恒申报户口。由于走得很慢,到达的时候已经天黑了,客店已经全满,所们只好临时在马厩里住了下来。说来也巧,当晚玛利亚就临产了,诞下了圣婴耶稣,并将他放在马槽里过了一夜。这个马槽如今成为了马槽广场,旁边还有一个圣诞教堂。耶稣诞生的当晚在天空中出现了一颗亮星,大家都顺着星星的方向前去拜访。

这事传到了当时耶路撒冷统治者希律的耳朵里,这可不得了,你想想未来的犹太王要诞生了,那现在我的位置是不是就不保了,要赶快杀掉。于是派人打听耶稣的下落,耶稣一家受到了神的提醒,连夜逃命,几经周转来到了加利利的拿撒勒这里,并在这里长大。

此时犹太统治者知道了圣婴的事情,但又找不到,于是下了一道命令,将伯利恒里所有的两岁内的婴儿全部杀光,这就是耶律王屠杀圣婴的故事。

耶稣受难与复活

圣经中关于耶稣的故事,基本都是从30岁以后开始的。关于耶稣的故事,有非常多的油画呈现,所以这面会穿插较多的油画。

耶稣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展示出惊人的智慧,也展示了许多神迹,比如手碰一碰,病就好了,在水上行走,将水变成美酒等。这样他就有了许多追随者。

在这期间,他收了12个门徒,并带他们前往耶路撒冷。他预言自己必须要去耶路撒冷,去接受他的命运,也就是死在耶路撒冷,并在那里重生。但是耶路撒冷也会为此付出代价,这座城市将被重兵围困,遭到外邦人的屠杀和践踏。

耶稣进城后,到犹太教会中指责犹太长老等人的伪君子行为,与他们争论。其中有一个有名的故事是一帮法利赛人与之辩论,他斥责耶稣说你既然是犹太人的神,那为什么要给罗马人上税呢?耶稣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Give back to Ceasar what is Ceasar’s and to God what is God’s)。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宗教与世俗的共存之道。

犹太长老们早就起了杀心。此时耶稣的十二门徒中出现了一个叛徒,叫犹大,他为了30银币出卖了耶稣。在逾越节那天,耶稣和门徒们一起吃晚餐,吃到一半耶稣说我已经知道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12门徒闻言后表现不出一样的表情,这就是最后的晚餐所描绘的场景。

吃过饭后,叛徒犹大就突然消失了,他回来时带着一批人过来抓捕耶稣,在黑暗中大家都认不出来谁是耶稣,还是犹大上前亲吻了耶稣,相当于指认了他,于是耶稣就被抓起来了。

耶稣就这样被犹太长老们抓住,并交到了掌权者罗马人前,被判钉死在十字架上。他先是被严刑拷打,然后自己背着十字架往骷髅地走去,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这中间耶稣中途停留了14次,这条路也被称为苦路14站。

耶稣说自己将在死后第三天复活,让门徒们到加利利山上再会。在山上,耶稣给他们颁布了重要的使命:你们将我的平生事迹告诉世人,将我教导你们的教导给他们,我将陪伴你们直到永远。之后耶稣就升天了。此时大约为公元33年左右。耶稣复活的那天就是现在复活节的来历。

基督与犹太

从这里开始,分歧就开始产生。有一派犹太人受耶稣事迹的感召,开始信耶稣,这部分人就是早期的犹太基督教徒;而另外一部分犹太人并不信耶稣,就仍然还是犹太教徒,也就是之前讲的那些经历千年大流散,建立以色列国的那一批人。

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耶稣其实是被犹太人所杀的,这给后来的历史造成了两个很大的影响。犹太人不承认耶稣是神,他们只认一个真神就是上帝耶和华;另一方面这也给欧洲的反犹思想奠定了一个基础,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

欧洲人的反犹情绪产生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

  1. 犹太人平均知识水平较高,又善于经商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商人唯利是图的形象加深了大家对犹太人的敌视,如我们之前学到的威尼斯商人所指的就是犹太人。财富有一部分用于高利贷,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歧视;

  2. 犹太人有自己的圈子,而且是自闭环的,很难融入周围的群体中,这种长期隔离的状态,加深了基督教对他们的敌意。

基督教的传播

耶稣的门徒将耶稣的事迹和话语整理成册进行宣传,这些人所写的书,在后面的历史中被整编起来,与犹太教的塔纳赫组成圣经。这其中,犹太教的塔纳赫是上帝与子民旧的约定,所以称之为《旧约》,而耶稣门徒所记录耶稣事迹和话语的各种福音书被认为上帝与子民新的约定,所以称之为《新约》。

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门徒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不像犹太教是封闭的,只传犹太人。任何人,只要信耶稣,就能入教,这大大降低了成为基督徒的门槛,使得基督教能在全球大范围内传播。

但是在罗马,基督教的发展初期被打压非常严重,甚至出现对基督教徒进行迫害。这主要出于几个原因,首先耶稣是被罗马政府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被定义为邪教;另外罗马有自己的信仰体系,是一套继承自希腊的多神体系,而基督教拒绝宗教宽容,他们认为上帝才是唯一的真神。

转折发生在公元312年,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一场关键性战争时,看到了天空中的十字架,他将十字架放在军旗上,果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从此君士坦丁对基督教深信不疑,在313年,君士坦丁签署《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与其它宗教有平等的地位。至此,基督教得到了帝国政府的认可,使得地位迅速攀升。 君士坦丁在临终前受洗成为第一位基督徒皇帝。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号召在拜占庭尼西亚(今土耳其布尔萨省伊兹尼克)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第一次尼西亚大会会议)。此会议乃基督教历史第一次的欧洲世界性主教会议,确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宗教法规和现今普遍基督教会接纳的传统教义,例如圣子与圣父同质而非从属。

类似的会议往后又开了几次,例如在公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中确认了三位一体的教义。

公元380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萨洛尼卡敕令”,从此确立尼西亚基督教为帝国国教。此后基督教迅速在罗马领土范围内传播开来。

东西大分裂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罗马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也叫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都城为罗马。

随着时间推移,东西罗马的基督教也因语言和文化产生了一些差异。西罗马以拉丁语为主,东边以希腊语为主。罗马的主教给自己起了个称号叫做教皇,习惯称之为罗马教皇。

罗马教皇认为自己的教会是当年耶稣大弟子彼得建立的,具有 更大的权威,东边的不能与自己平起平坐。东边的教会也不示弱,直接不承认,经过多次的交流会议,反而把分歧越拉越大。

最终在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东西教大分裂,正式分家。西边的叫做Roman Catholic Church,中文天主教,东边叫做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中文东正教。

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皇帝既是政治领袖又也是教会领袖。1453年,土耳其人推翻东罗马帝国,将君士坦丁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的末代皇帝帕里奥罗格的兄弟的女儿佐萼嫁给了俄罗斯的伊凡三世,这使得莫斯科的大公继承 了君士坦丁堡的血脉,成了沙皇,享有罗马皇帝的至高威严。

十字军东征

公元7世纪,穆斯林在征服叙利亚后控制了圣地耶路撒冷,此时基督教和穆斯林还是和平共处。但到了11世纪,土耳其人成了伊斯兰教国家的主人,两教互相宽容的时代结束了,土耳其人还霸占了东罗马帝国治下的小亚细亚地区。东罗马求援于西边教会。

1095年在法国克莱蒙会议上,乌尔班二世一边高声怒斥异教徒在圣地的种种罪行,一边大肆描绘这片流着奶和蜜、从摩西时代起一直哺育着人们的伟大圣地。提出让虔诚的全欧洲基督徒暂且抛开妻儿老小,去解救被土耳其人所奴役的巴勒斯坦。十字军东征开始了。

接下来的200年间陆续发起了七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从军事上是失败的,1244年,耶路撒冷完全落入土耳其之手。但这次运动也给欧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们见到了灿烂美好的东方文明,得到了教会和帝国无法提供的一种新的希冀。

新教产生

再回到西边天主教。随着教会的传播,教堂也越来越多,教皇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财富也不断扩张,以至于滋生了腐败。腐败也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西欧各地教堂都建立富丽堂皇,给人一种敬畏之心,导致普通的民众对于主教都十分的相信;另外天主教的经文是只有神职人员才能接触到的,传教士和牧师相当于垄断了圣经的解释权,后来直接发展到了贩卖赎罪券,成为了教会敛财的手段之一。

公元1517年,德国修士马丁路德,原本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认为这种腐败的现象存在一些问题。于是自己研究希腊原文圣经,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提出了对教义不同的理解,总结为因信称义。原来的天主教的教义为因行为称义,就是通过自己做善行,做圣事来对自己救赎,马丁路德则认为只要信上帝信耶稣就可以赎罪了,自然就不认同赎罪券之类的做法。马丁路德的阵营不断扩大,形成自己的群体,被之为Protestant 新教。

粗粒度区分三教

综合描述

天主教:相信圣母玛利亚,神职人员不能结婚,有教皇,教皇之间分等级,梵蒂冈总教为最高权力机构;天主教堂华丽,祈祷时在胸前划十字(用整个手掌在胸前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划十字);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天主教举行仪式时,正式语言是拉丁语;

东正教:神职人员允许结婚,主教称之为牧首,东正教并没有像天主教一样教会之间有等级关系,东正教各区域的教会之间相互独立地位平等;东正教堂华丽,教徒祈祷时用3个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而下,自右向左划十字;东正教一些大节日与天主教大体相同,东正教的仪式是三者中最隆重的,举行仪式时,正式语言是希腊语或斯拉夫语;

新教:新教的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仪式和教堂都很朴素简单,没有告解室(用于忏悔);祈祷时不在胸前画十字,主要节日是复活节和圣诞节,新教举行仪式时,没有固定的正式语言。

看地理分布

天主教:主要分布于西欧,南美等地;

东正教:主要分布于东欧,俄罗斯等地;

新教:主要分布于北美(主要是美国),北欧,南非等地;

看标志

基督教总的来说都使用十字架做为标记,但在东正教中可以看到如下右图所示的标记,特别是在教堂的顶端,可以明显看到对应的标记。

看教堂

天主教教堂非常华丽且有气势,大多为哥特式或者巴洛克式,内部有圣母像,北京的西什库教堂是天主教堂;

东正教教堂也是非常华丽,顶端的十字架标志有一些差异;

新教的教堂相对来说比较简约淳朴,造型不如上述两者那么华丽。

细分派系

图片

伊斯兰教

阿拉伯人

之前说到亚伯拉罕与妻子撒拉的婢女夏甲生了个儿子叫以实玛利,然后撒拉也生下一子后把夏甲和以实玛利赶出迦南。

话说夏甲带着他的儿子离开了迦南之地,他们走到半路的时候非常渴,这时天使出现,变出一口井,这就是如今的麦加圣泉扎姆泉(Zamzam Well)。天使告诉夏甲,要坚持活下去,将孩子带大,你将成为一国之母。以实玛丽的后人就是现在的阿拉伯人。在阿拉伯人中,亚伯拉罕叫易卜拉欣。

历史中的阿拉伯人也是从两河流域迁徙而来。在阿拉伯半岛上,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分成了南北两支,其中生活在南部的一支,发展出了以农业和贸易为主的定居生活,而在中北部的贝都因人,则以游牧生活为主。他们的信仰也比较繁杂,犹太教、基督教、拜火教都有。

穆罕穆德受启示

受到启示,开始传教

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有一个叫麦加的地方,住着一个人叫穆罕穆德。穆罕穆德父母早亡,12岁随伯父前往叙利亚、巴勒斯坦国经商,在二十五岁时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为其经商,不久与其结婚,赫蒂彻大他15岁。

穆罕默德中年时,时常在麦加的希拉山洞里彻夜沉思,隐居潜修。

在公元610年,当时40岁的穆罕默德在沉思时,耳边传来大天使加百列的声音,得到了上帝的启示,不识字的穆罕默德将《古兰经》读诵出来。他当时非常惶恐,回到家后告诉妻子这件事情,赫蒂彻和其他人都相信他遇到的是神的使者,穆罕默德是耶稣预言的先知,并鼓励他开始传道。

613年,穆罕穆德开始在麦加传道,但传道之路并不顺利。虽然有很多人相信伊斯兰教,但更多的是对他的不屑与嘲笑,麦加富商和奴隶主等权贵们认为伊斯兰教的一神论威胁了他们的统治,他们拉拢不成就开始反对和迫害穆斯林。

夜行登霄

公元621年7月27日的夜晚,真主命令天使加百列带著神兽布拉克到麦加迎接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遂在加百列的陪伴下,瞬间即乘布拉克赶到了远寺(耶路撒冷)。然后,穆罕默德登上登霄石从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登上七重天。在这七重天中相继见到了摩西(穆撒)、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亚当(阿丹)、耶稣(尔萨)等人,最后见到了真主安拉。所以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除麦加和麦迪娜之后的第三个圣城。

麦加与麦迪娜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随者受到的迫害越来越大,于是穆罕默德离开麦加移居麦迪娜,这一年也为伊斯兰历的开始。在麦迪娜,穆罕穆德的教义深爱欢迎,追随者越来越多。他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和穆斯林武装,古兰经既是他们的经书,也是他们的律法。并在此后与麦加的一系列冲突中多次以少胜多,击败麦加的军队。

公元630年,穆罕穆德率领数万穆斯林武装进驻麦加,迫使麦加权贵归顺投降。随后伊斯兰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扩散到半岛上的其它部落。穆罕穆德通过圣战的方式,几乎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结束了半岛部落割据的局面。

四大哈里发时代

阿布.伯克尔

公元632年6月7日穆罕穆德去世,但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使得内部因此问题爆发了一系列冲突。最终推举了穆罕穆德的岳父阿布.伯克尔为哈里发,意为领袖、代理人、继承人。

阿布首先平定了国内的叛乱,重新融合了阿拉伯人的力量,真正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奥马尔(欧麦尔)

两年后,阿布去世,随后穆罕穆德的另外一个岳父奥马尔(欧麦尔)被推行成为第二任哈里发。在他在位期间,发动了规模空间的大征服运动,花了不到十年时间征服了包括埃及、波斯、腓尼基、叙利亚、巴勒斯坦在内的广阔领土,建立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伊斯兰帝国。他还对内政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伊斯兰内部的统治。

公元644年,正当扩张如日中天的时候,欧麦尔却被一位基督徒给刺杀身亡了。

奥斯曼

随后穆罕穆德的女婿奥斯曼(并非奥斯曼帝国)被推行为第三任哈里发。在位期间,彻底灭掉了波斯,组织学者编订了《古兰经》。

另外他在任期间,大量启用倭马亚家族成员担任军政要职,而倭马亚家族是当年先知创建伊斯兰教的死对头,所以奥斯曼的行为造成了内部矛盾,形成了以穆罕穆德堂弟兼女婿阿里为代表的坚决反对奥斯曼统治的什叶派,他们认为必须是穆罕穆德的后代才有资格继任哈里发(而奥斯曼任用外族人的行为是有问题的)。与之相对的另一派则为逊尼派,认为只要是穆罕穆德的追随者都有资格担任哈里发。

随着两派分歧和矛盾的激化,导致奥斯曼在公元656年被刺杀。

阿里

随后阿里在什叶派的支持下成为第四任哈里发,然而上台后阿里并没有追究刺杀奥斯曼的凶手,导致了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庭的强烈反对,穆阿维叶甚至公开展示奥斯曼的血衣,暗示阿里是刺杀奥斯曼的幕后主使。

双方内战打了很久,最终相互妥协,决定使用真主裁决的形式进行谈判,但谈判的行为引发了一部分主战什叶派的不满,认为阿里过于软弱,他们脱离了什叶派,成立了哈瓦利及派,即军事民主派。并在不久之后刺杀了阿里。

倭马亚王朝

阿里被刺杀后,两派各立自己的哈里发。什叶派推举阿里的长子哈桑为哈里发,穆阿维叶也在叙利亚自立为哈里发。

穆阿维叶后来通过收买阿桑身边的近臣,让哈桑放弃了哈里发之位,至此穆阿维叶在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建立起了新的哈里发政权,史称倭马亚王朝,由于他的旗帜是白色的,所以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白衣大食(yì)(大食:古代对阿拉伯的称代)。

倭马亚王朝的建立标志四大哈里发时代的结束,阿拉伯世界也由此进入了帝国时代。

穆阿维叶虽然不认同什叶派,但竟然让自己的儿子叶齐德成为继承人。他的这种做法,使得两派都对他不满。

原来说到什叶派的哈桑放弃了哈里发的位置,退隐之后就被人刺杀了。什叶派就支持了阿里的次子侯赛因来跟倭马亚家族抗争,结果侯赛因也被倭马亚军队杀死了,这沉重打击了什叶派,认为正统哈里发彻底绝嗣,这使得两派的仇恨加深,他们也把侯赛因遇害的日期即伊斯兰历中的1月10日定为哀悼日,被称为阿舒拉节,他是什叶派穆斯林重要的节日。

倭马亚王朝在100年的统治期间,向东征服了中亚内陆的广大地区,直到在帕米尔高原遇到大唐的军队才停下脚步。向南攻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大小诸国。向北与拜占庭多次交战,逼近君士坦丁堡。向西征服北非,并跨海远征西班牙。

图片

阿拔斯王朝

倭马亚王朝经历了短暂的巅峰之后,很快迎来了没落。公元747年,一个自称是穆罕穆德后裔的阿拔斯派发动了起义。由于他与先知沾亲带故,所以得到了什叶派与反对倭马亚家族势力的支持。

公元750年,起义军攻入大马士革,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最终阿布阿拔斯成了为新的哈里发,建立了阿拔斯王朝,由于旗帜为黑,所以称为黑衣大食。延续了500多年,是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

上台后,先清光倭马亚家族,但漏了阿卜杜勒拉赫曼这人,他逃到了西班牙,重建了后倭马亚王朝。

四年后阿拔斯染病去世,弟弟曼苏尔继位。上台之后,把当年的开国功臣和反对自己的势力砍了个遍,刘邦和朱元璋点了个赞。后来他又在伊拉克建立新都城巴格达,此地很快成了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当时的大唐长安、君士坦丁堡被称为当时的三大国际都市。

在王朝后期,在朝中任职的突厥禁军把持了军政大权,哈里发就成了他们的傀儡。

图片

法蒂玛王朝以及各其它王朝

公元前909年,什叶派信徒在埃及建立法蒂玛王朝,推举自称是先知女儿法蒂玛后裔的赛义德为哈里发。因为旗帜是绿色的,所以称为绿衣大食。

公元945年,波斯地区的白益家族攻入巴格达建立白益王朝,哈里发成了白益家族的傀儡。

公元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入巴格达,灭了白益王朝并建立塞尔柱王朝,哈里又成了塞尔柱人的傀儡。

塞尔柱不断扩展,在1071年阿莉埃蒂的曼齐克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拜占庭,抓了皇帝当俘虏。此后向小亚细亚挺进。威胁君士坦丁堡。

公元1095年,拜占庭皇帝 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写信求援,引来了规模空前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加深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直至今日都无法调和。

公元1170年,萨拉丁在埃及发动政变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以逊尼派为主的阿尤布王朝,此后就与十字军在耶路撒冷互撕。

公元1194年,塞尔柱帝国被花剌子模灭亡,随后几年内(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灭了花剌子模。

公元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攻入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彻底灭亡。

随后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英国人的出卖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英国人凭借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贸易成了世界头号强国,而位于埃及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就成了英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1882年,埃及国内爆发反抗奥斯曼人的起义,英国看到了机会以维和为名占领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

随后一战前夕,欧洲已经分成两大阵营,英法等国组成的协约国与奥斯曼、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英国想着削弱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并涉足控制阿拉伯半岛,维护自己对于亚洲、印度的利益。于是英国就想着找阿拉伯人帮忙,拉拢了控制着汉志地区(红海东岸)的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

当时英国外交官麦克马洪就找到侯赛因谈判,希望阿拉伯人能起义,与英军里应外合,赶走土耳其人;侯赛因的条件是起义成功后,要将整个阿拉伯半岛划归哈希姆家族统治。

其实英国对这个条件是不会答应的,于是在措辞上含糊起来,并且将阿拉伯起义的消息放给了奥斯曼,逼着阿拉伯人与自己合作。最终双方在1916年签定了条约:英国承认和保护阿拉伯独立,向侯赛因提供武器弹药,并向侯赛因及其儿子每月提供6万英镑津贴。侯赛因保证利用其全部人力物力发动反土起义。

在英国人劳伦斯的帮助下,阿拉伯起义配合英军赶走了奥斯曼土耳其。但战争一结束,大英就翻脸了,当初答应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也没说是你哈希姆家族的阿拉伯国家啊,于是转而支持伊本.沙特。在1924年,伊本·沙特征服了汉志并驱逐了哈希姆家族,后续又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在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

侯赛因的儿子阿卜杜拉靠了英国,1921年英国将约旦给了阿卜杜拉,现在的约旦国王是阿卜杜拉二世·本·侯赛因,虽然约旦是穆罕默德的后人,全称也叫约旦哈西姆王国,但他却是逊尼派穆斯林。

侯赛因另外一个儿子费塞尔则比较坎坷,他先是攻下了叙利亚大马士革,但在一战后被法国驱逐,1920年底在英国的支持下跑到伊拉克做了国王。1958年,伊拉克发生政变,费塞尔二世及王世成员全部被杀,王朝灭亡,伊拉克共和国成立,后又几经易主,到了萨达姆手里,有了后来的两伊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回头到英国这边,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家园(A National Home)。这相当于把当初许诺给阿拉伯人的地区又分割出来一份给到犹太人。更为甚者,一战结束之后,大英又一次翻脸,与法国瓜分了这一片地区。

二战后,英法国力衰落,无力维护这块地区的和平,相继撤出了该地区,中东各国也迅速宣布独立,留下巴勒斯坦问题没有解决,随后英国将这一烂摊子甩给了联合国。

联合国提出181号决议,巴以冲突正式开始,接上了五次中东战争。

Read Next

月季花开满二环,峰回路转是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