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Posts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Posted in Reading

第一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使用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性的评判。这些技能和态度建立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上。本书会循序渐进地学习这些问题,最终将这些问题融会贯通,找出最佳决断(P2)。

批判性的思维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P3)

1.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所谓关键问题,书中列举了一些:(P13),书的后面几章都是对这些问题的详细描述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 证据的效力如何
7. 有没有替代的原因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
10.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就思维方式而言,可分成全盘吸收的海绵式思维和不段提出问题以找到最佳判断或者最合理看法的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适合那些物质世界的科学知识,因为这些常常是”正确答案”(P9)。而涉及到人类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意义时,淘金式思维就体现出更多优势。

淘金式思维要求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淘金式思维常常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并在页边写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

淘金式思维清单:(P6)

1. 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
2. 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把它记下来
3. 我对别人说过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的评价
4. 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弱势之分

使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的观点,称之为弱势批判性思维;而强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用关键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P11)。

要对自己持有的某个观点感到自豪,这个观点就应该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我们透彻理解并客观评价各种纷繁复杂的观点,然后从中披沙拣金,选出最合理的观点(P12)。

批判性思维的挑战

价值观

我们往往都乐于与拥有类似价值观的人之间进行交流,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从各种不同价值观的人那里获取有价值的结论或者观点(P16)。

通过对批判性思考的人的价值观的研究,以下价值观可以加快我们实现更好结论、看法、决定这一目标:

1. 自主性
2. 好奇心
3. 谦恭有礼
4. 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证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P19)。

这要求我们不能对自己的观点百般呵护,也不能不停改变观点证明你是个随机应变的人;理想的做法是对于一个立场,只有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加大感情的投入力度。但批判性思考的人感情时刻受到理智的调节(P20)。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当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时候,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好学上进,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如果存在分歧,不应当以口诛笔伐而收场。

以下是一些谈话策略来让谈话持续下去(P22)

1. 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 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观点
3. 建议暂停,双方尽量找到支持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 问问别人,为啥他认为你的证据不堪一击
5. 尽量拟合分歧,比如双方理由合并是否能产生大家都能接受的新结论
6. 寻求共同的价值观或者一致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找出产生分歧的原点
7. 提醒自己,控制语气,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
8. 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出谦恭的样子

营造交流会话的友好氛围,让讲道理的人可以体面而大方地表达异见。(P23)

一厢情愿

“似是而非”这一心理习惯是指喜欢那些他希望是真的的概念或者事实,而对那些已经证明是真的概念或者事实退避三舍。

而处理这种习惯,需要不断地问自己:”是不是因为我希望它是真的这事才是真的,还是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

批判性思维的障碍会一直不停地伴随我们,不能忽视它们,但是凭借好奇心以及对批判性思维原则的尊重,绝对可以抵制它们。


第二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两种代表性的论题:(P29)

描述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可量化的事实。例如美国2016年医疗保险的花费将达到多少?家庭暴力最常见的诱因是什么?等等。

规定性论题: 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提出的问题。例如公立学校应不应该教授智能设计?对医疗补助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等

找出论题的方法: (P31)

1. 从文章的正文中直接找出,一般出现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
2. 在心里问一问”作者是在对什么事情进行回应应”
3. 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加入过的组织机构等
4. 先找准结论,再从结论上推出论题(我们只有找到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所以此方法是最有效的找出论题的方法,因为同时也找出了结论

结论是通过一系列作者希望你相信和陈述得出来的,没有陈述的断言只能称之为纯观点(P32)。而你相信一个陈述(结论)是因为你认为它由其它看法所支撑,这就是在进行推理(P33)。

有了结论之后,就将结论作为你评论的重点,接下来需要考虑:基于支撑这一论断的所有材料,我该不该去接受这个结论?这个是书后面几章会讲的。

找出结论的方法: (P33)

1. 问问论题是什么(当然这只有在论题已经找出的情况下可行),结论是对这个论题的回应
2. 寻找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因此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等,这些词后面跟的一般都可能是结论
3. 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开头、结尾都有可能含有结论
4. 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等
5. 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例如从作者的博客等地方找到作者的立场
6. 问一句”所以呢?”,可以从作者所提供的信息里找出隐含的结论

对我们自身写作的指导: (P36)

1. 一定要下功夫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2. 写作之前先确认论题,不可过多
3. 引导读者得出你的结论,你的结论和理由都应该一目了然


第三章 理由是什么

理由和结论

所谓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者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它陈述。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P43)。

理由和结论的结合就构成了论证,而论证就是推理(P44)。依赖批判性思维可以判定一个论证质量的高低。

找出理由

找出理由第一步就是问”为什么”之前找到的结论有道理:如果一个陈述被作者用作结论的支撑或根据,则这个陈述就是理由(P45)。

某些提示词也有助于我们找出理由: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是、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等。

找到这些理由之后,就可以深入感受这些推理。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P51)。

确认文章的推理结构的技巧(P51)

1. 圈出指示词
2. 用不同的方式标出理由和结论
3. 在页边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
4. 读完长篇大论后,在文章结尾处按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对自身写作的指导

1. 在作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避免从结论处来”编造”理由的逆向逻辑。(虽然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都是先确认结论,再找到支撑这个结论的理由:) )
2. 找到涵盖你论题的主要刊物
3. 帮助读者确认你的理由,包括多使用指示词,提供提纲或者内容梗概等形式


第四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P60)

这些关键词在论文的上下文中不只有一个意思可以解释得通,所以需要作者进一步解释之后,我们才能决定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P62)

如何找准关键词:

1. 以表达出来的结论为线索,来确定可能的关键词(P62)
2. 找出哪些词或者短语在决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撑其结论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即推理结构中的关键词(P62)
3. 应该在论题、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语(P63)
4. 一个词或者短语越抽象,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P63)
5. 通过反串来找出潜在重要的又有歧义的短语,即在作者对立立场时,是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如果是,则找到了有歧义的关键词(P63)
6. 特别注意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如恢复、公平、恐怖份子、改革),他们会让你往情感上同意的解释上靠,而忽略这些词的另外一层意思(P73)

确认是否有歧义

1. 克服自认为与作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的障碍,多问自己”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P64)
2. 克服认为术语只有一种明显定义的障碍,多问自己”这些词语会不会有不同的意思”(P64)
3. 将多种不同的意思代入到论证的上下文中,如果某些意思对整个推理过程影响很大,那么这就是一个有歧义的关键词(P64)
4. 虽然有些词在单独看来有歧义,但通过上下文可以判断这些词的确定解释,那就不能认定为有歧义的关键词(P68)
5. 如果某个词字典里没有明显的定义,上下文也无法确认含义,可以试着在脑海中想象这一词代表的具体景象,如果想不出来,则可能是一处歧义(P72)

找出关键词要我们不能轻易同意作者的分析推理,直到作者将影响推理过程的那些意思不明确的地方解释清楚才行。(P65)

对自己写作的指导(P77)

1. 使用反串的方法,从另外一个人的视角来审视你的论证
2. 在刊物或者文章中出现的具有歧义的词,自己是否使用了这些词或者同义词
3. 与别人分享你的结论和理由,鼓励他们多提问题,注意他们使用的这个术语的方法是否与你有明显的差别
4. 想想你的读者人群,对于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对某些词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


第五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必须找出作者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即假设,它有以下特征:(P86)

1. 隐藏或者没有明说出来的(大多数情况如此)
2. 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 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 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况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喜欢另外一种价值观的偏向(P90),只有将价值观假设添加到推理中,他们的理由才有证明其结论(P88)

如何发现作者的价值观假设(P91)

1. 了解典型的价值观假设
  忠实-诚实:该不该告诉父母姐姐有药瘾
  竞争-合作:你是否支持评分制
  媒体自由-国家安全:每周开总统新闻发布会是否明智
  平等-个人主义:就业时的种族配额公不公平
  秩序-言论自由:我们应该不应该监禁那些有种族主义思想的人
  理性-冲动:打赌下注的时候该不该先查一下赔率
2. 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但需要注意这可能是线索也可能是误导,需要谨慎对待
3. 从作者提出的理由可能带来的的潜在结果出发寻找价值观假设
4. 使用反串,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
5. 寻找类似的社会辩论,看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应该尽量一直说明价值倾向,不应该过早地停止分析的过程(P93)。

涉及规定性论题的完整推理离不开理由和价值观假设(P97)。

一旦发现了一个价值观假设,就可为客观推理提供帮助: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个价值观假设。(P97)

但是是否同意作者的价值观假设,也需要作者提供对应的理由,提供推理过程,我们针对这一推理过程来评价他(P98)。

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未来 是什么样的想法,即作者希望世界变成什么样。(P100)

如何找出作者的描述性假设(P101)

1. 不断思考结论与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问”你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如果理由都成立,要得出结论还需要哪些东西成立?”等
2. 找出没有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想法
3. 将自己置于作者的立场
4. 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
5. 想想有没有其它方法来获取理由中提到的好处
6. 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不应该被当成假设


第六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种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P111)

以下三种常见的谬误类型(P110)

1.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 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你应该有的推理结构:(P114)

1. 找出结论和理由
2. 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与其有关的理由,将你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作比较
3. 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者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4. 问一下自己: 如果理由成立 ,一个人还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5. 看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诸你的情感的词组可能干扰或者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举例说明各种命名的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者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P112)
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的发生(P115)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P115)
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P117)
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想法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证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P118)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你的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P119)
诉诸感情谬误:指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者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想着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P120)
稻草人谬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P121)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P121)
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者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P123)
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P125)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关的话题插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话题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话题上来赢得另一场论战(P126)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P126)
强求确定性谬误: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就应该被抛弃(P165)
错误类比谬误: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P180)


第七章&第八章 证据的效力

所谓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者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P139)。

证据的类型(P140)

1. 直觉
2. 个人经历
3. 典型案例
4. 当事人的证词
5. 权威或者专家的意见
6. 个人观察
7. 研究报告
8. 类比

直觉(P141)

直觉是指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直觉即可反应出强烈的偏见,也可是经验积累的条件反射,所以作为批判性思考的人,我们只是想查明那些依赖于直觉的断言有没有其它类型的证据来证实。

个人经历(P142)

个人经历经常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即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一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集体的结论。

典型案例(P143)

需要用这些问题来提醒自己警惕:”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相反的例子?”、”这个例子被提及的方式中有没有偏见存在?”。

当事人证词(P145)

当事人证词我们无需多加关注,直到以下了解以下问题:

选择性:是否只选择性的展示了能推理出结论的证词
个人兴趣:那个作证的人是不是和他提倡的东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因此我们会在他的证词里发现强烈的偏见
省略信息:当事人证词很少会提供足够的信息作为判断的基础
人为因素:当事人是否以人格魅力等原因使人们对其证词不加怀疑

权威或者专家意见(P148)

专家也常常会犯错,而且专家的意见在受到自身的众我因素影响下有时候会退化成个人的利益或者价值观立场相关的一般言论。另外专家之间的观点互相引用和证实,特别容易忽略那个原始专家的断言有多大的可信度。所以对于专家的意见,我们要多加提防,从专家的背景、是否经常作出可靠的断言、发表此观点的理由证明等方面来考量。

个人观察(P159)

我们的所见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所以个人观察是有偏差的。

最可信的观察是最近的观察,并且是几个人处理最佳环境里同时得到的观察。

研究报告(P160)

科学方法做为重要指导的研究报告,追求的是信息以可公开的数据形式出现,并且可以使用特别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中的犯错率。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取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但应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报告并不一定可靠,我们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 研究质量的高低
2. 研究成果常常矛盾:我们要问问”其它研究人员有没有核实过这些发现?”
3. 研究成果不能证明结论,充其量只能支撑结论
4. 和大家一样,研究人员也有他的期望、价值观、态度和需求,这使他们所用的方法,问的问题,解释结果的方式都烙上了偏见的印记。
5. 作者或者演说者深深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6. 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7. 研究的人为程度怎样常常也会导致研究的变化
8. 对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等因素的需求可能也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在评价研究样本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概括或者得出结论的程度
2. 对研究者将要从中得出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或者说包含足够的多样性
3. 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在针对调查和问卷结果时,需要考虑以下影响因素:(P169)

1. 要使调查的回答变得有意义,针对这些调查的回答就必须是实话实说。但回答者可能会提供自己认为应该提供的答案,而不是真实反应内心想法的答案
2. 有很多调查问题的措辞显得含糊不清,这样的问题可以做出多重解读
3. 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见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这些偏见包括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

需要注意: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以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P172)。

类比

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称之为类比论证。(P175)

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P177)

1. 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
2. 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通常相关的相同点比相关的不同点所占的比例越大,类比的效力就越高。


第九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所谓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找到更多的原因,以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P192)

1. 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
2. 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会引起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3. 如果从另外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哪些东西我可能会当成重要的原因
4. 如果这个解释不正确,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可以说通吗

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各种原因的复杂性,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使用分组实验得出的结论的有时候并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因为很多种因素可能引起研究组之间的差异,通常随机化实验设计会有更高的可信性。

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点

1. 有相关性,并不能证明因果,否则容易出现因果混淆谬误、忽略常见原因谬误(P197)
2. 很多事件紧随某个事件之后发生,并不能说后面的事件是有前面的事件引起,否则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P199)
3. 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释,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P201)

判断哪个原因比较合理(P202)

1. 逻辑上的合理性
2. 和你所学的其它知识之间的一致性
3. 以前解释或者预测事件的成功率


第十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我们应该注意以下这些类型的数据

1. 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问一声,它们是怎么得来的(P210)
2. 小心平均值:平均值的算法通常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场景下各类平均值会有不同含义。了解全距和数值分布的一个总体会有较大的帮助(P210)
3. 把一个结论包装成另外一个结论:可以先忽略作者的数据,问自己什么样的统计数据做为证据在证明他的结论上会有帮助?将你的结果与作者给出的相比较(P213)
4. 省略掉的数据:例如只给百分比,不给具体数值,或者只给数值不给百分比,都有可能在欺骗你相信某一个结论(P215)
5. 表达方式不同导致的效果更加动人:不同的表达会导致不同的效果,即使这些表达表示的意思是完全等同的(P217)


第十一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如何发现被省略的信息:(P228)

1. 反对人的理由、其它与之不一样的研究,其它权威的观点、证词等
2. 遗漏掉的定义
3. 遗漏掉的价值观偏向或者视角
4. 论证中所指的事实来源
5. 用来获取事实的程序细节
6. 收集或者组织证据的其它技巧
7. 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8. 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结果,短期或者长期结果,还是提倡或者反对的结果
9. 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
10. 被提倡的行动是否有负面影响


第十二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二分式思维(即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的方式思考问题)会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可以通过以下提出问题来避免:(P240)

1. 结论在什么时候是精确的
2. 结论在什么地方是精确的
3. 结论为什么或者为了什么目的才是精确的

Read Next

游神